老有所为 | 孙学东:将余光与热洒在深深热爱的校园里

作者: 时间:2022-11-10 点击数:

孙学东,男,1942年4月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隨母亲流浪到湖北。1948年秋,被骗子卖到湖北省汉阳县一个富农家中当放牛娃。

1949年,武汉市解放后汉阳县也随着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拯救了我们。从此我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青少年,1961年考入武汉医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1966年毕业于医疗系。

武汉医学院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鄂西山区——恩施县基层工作,为贫下中农服务十余 年。

1978年响应党的号召,报考“研究生”——武汉医学院妇产科学计划生育专业。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退休。

退休后,力争做到“退而不休”,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区、为学校、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坚持在同济医学院社区做志愿者20余年,是社区老年志愿者队队长,义务服务至今。决心永远跟党走,将自己的余光与热洒在培养我,深深热爱的校园里。

一、积极从事老年大学的“终身教育”工作

“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要求公民做到“终身教育”,为此党与国家在各地各个层面办起了“老年大学”,上至国家,下至社区都有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这无疑是老年人学习的场所与好地方。

本人退休后曾在武汉老年大学、硚口区、江岸区、东西湖区老年大学任教十余年。应聘到东西湖区老年大学是2006年,担任“保健课”教师。应聘时校长问我教“西医保健”还是“中医保健”?我说“保健不分中医与西医,本人教‘综合保健’!”校长表示满意。第一个学期仅有学员20人左右,学校安排了一个小教室;第二学期报名学员达40人左右,学校安排了一个中等教室;第三学期报名60人左右,学校安排了一个大教室;第四个学期报名80人左右,学校只好将平时开会或做大型活动才用的“阶梯教室”供保健课班使用。高峰期可能有80-100人参加。

“保健班”每年都评为“优秀班”集体,优秀学员等。本人也多次评为学校“优秀教师”,还评为区教育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10年评为湖北省老年大学“全省优秀教师”,由湖北省委组织部与省老干局联合发给“荣誉证书”。

二、努力从事科普创作并带领年轻人写作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对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更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教授生前一再号召“让医学归于大众”,并且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深受民众喜爱!

作为裘教授的学生,(6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81年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医学院,裘教授都是院长),所以牢记医学前辈之嘱托——做好医学科普工作是责任与义务!带好年轻人义不容辞。

进行科普创作数十本。先后在十余家出版社出版了40余种作品。懂得科学普及工作要后继有人,所以尽量带年青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科普工作与医学科普写作。如2019年出版的《医护患 战友情》一书带领了4个年青医务工作者(平均年龄32岁)参加编写,此书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韩启德、杨叔子院士及中国工程院樊明武院士题词支持与鼓励。尤其是韩启德院士不仅为本书题词,还专函鼓励本人及年轻作者们共同努力做好科普工作。

三、积极参加社会组织并尽力办实事

1.成为中国及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由于平时努力开展科普创作工作,受到老专家学者们的影响与推荐,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组织。2003年被批准为正式会员,当年同济医学院只有5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参加发起成立湖北省“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

2004年,以同济医学院5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为基础作为“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发起人,联名向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申请成立“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获得了省科普作家协会批准。裘法祖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本人被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3.参加科普报告团作了百余场科普讲座

2010年底,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决定在武汉成立全国第一个省市级“科学家科普报告团”,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科普报告团派出专家组来武汉指导与考察,并对首批参加“武汉科学家科普报告团”的成员进行严格选择与考核。其中主要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各研究所的研究员,较少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本人是“武汉科学家科普报告团”的首批团员。同年12月底在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武汉科学家科普报告团”成立大会并给团员颁发“聘书”。

从2011年开展全市科普报告工作,十分活跃。本人是讲医学保健知识为主的团员,兼顾青少年的保健生长发育,所以十分受欢迎,曾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作了数十场讲座,获得了好评。

除了努力工作外,还主动推荐介绍新团员,如同济医科大学退休教授王珍增等。同时作为老团员也多次参加新团员的评审与推荐,为科普团的发展尽一份力。

4.参加“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做好科研与科普相结合

2009年,全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正在蓬勃发展,并要求各省市区县及基层成立相应的组织与机构。由于宝丰街辖区内有同济医科大学,是科技工作者集中之单位,具备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条件,“宝丰街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同济医科大学与同济医院科技工作者为主体,还有辖区内的其他科技工作者,2009年12月在宝丰街会议室举行“武汉市硚口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宝丰分会”成立大会,本人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硚口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宝丰分会在本辖区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工作,几乎在宝丰街所有社区里都进行过科普宣传讲座。有时是利用社员们纳凉时间进行“夜间宣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与场地进行科普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结合各种节假日在人流较密集处及公园(如硚口公园)等地开展“义诊”活动,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与好评。有的市民说“平时到医院挂专家号十分困难,现在可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真好!”

硚口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宝丰分会还主动与市结核病防治所合作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协助他们完成国际项目——“耐药性结核病防治”,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与好评。

在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完成了“硚口地区公民健康素质调查研究”“城市养老模式调查分析”等科研课题。其中“硚口地区公民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湖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三单位评为“湖北省第二届‘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三等奖。

三、创办“同济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义务服务十余年

2009年,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对社区工作提出要建立“三个中心的要求”,其一是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其二是法律服务中心,其三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0年1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周报)》第一版上刊登了重要新闻“三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共建充满爱心团结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和校园”,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与关山街共同建立的喻家山社区,于1月15日正式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校党委与洪山区委主要领导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为3个中心揭牌、授牌。

在此精神鼓舞下,同济社区时任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朱小松同志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也想成立三个中心,由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都需要“专业人才”,心中十分纠结。

孙学东退休后是社区的老年志愿者,为此向朱书记建议:成立三个中心是有基础的,其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本社区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及办公条件具全;其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人才可以从本校退休教师中寻找与聘请,办公场地也较简单;其三,法律服务中心人才可以利用区司法局及文保局下放在本社区干部,给他们安排专门场所与时间做法律方面的工作。

经社区两委班子研究与讨论后,认为可行,并且组织班子成员去华中科技大学所在社区(喻家山社区)考察学习,本人与田书桐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考察学习。田教授与我重点考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方面的情况,收获不小,对在本社区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信心更足了。

邀请了4个“志同道合者”,他们是田书桐、秦惠基、罗光胜、阮宜正。于是我们5个人作为骨干力量,报社区党支部备案。社区将当时作仓库的一个房间改作“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办公室。

2010年5月16日,社区两委作出了“关于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决定”,并上报同济医学院党政领导与宝丰街工委及街办事处同意后,7月1日在同济医学院行政大楼会议室召开成立会议。时任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及宝丰街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刘传鳹同志亲自参加成立会议并为中心授牌、揭牌。

对各位专家颁发聘书,本人被聘为“同济医学院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小松同志兼主任,宣传委员也参入中心工作。

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成立后,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每周开放7天、坚持有专家值班、坚持服务社区、小学、中学、大学生为主、坚持保密原则、坚持关心关爱为导向。

社区领导对老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是肯定的,同时向医学院及大学党政领导汇报这些老年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得到了医学院党政领导与大学党政领导的认可与肯定。

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十多年的服务中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与肯定,也获得各级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中心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前进。为此,被武汉市民政局、武汉市社区志愿者协会授予“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武汉老科技者协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集体”等。

本人主动自费参加“心理学培训班”,并且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全国统考”,于2013年(72岁)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四、成立“华中大同济医学院老年心理健康协会”为老服务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将老教授协会与老年人协会及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整合成一个领导班子管理,在换届的基础上进行领导成员调整。因而同济医学院也由新领导班子——肖克难、李守国、高柏成三人组成班子共同对口大学协会。

2018年同济医学院新领导班子对医学院里老年人资源进行分析与组合后,肖克难同志大胆提出各类具有专长的“分会组织”——将有共同爱好的老年同志组织在一起,有组织的开展集体活动更有益于大家身心健康与科学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心理健康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2018年5月,在肖克难会长支持下,经同济医学院老年协会与老教授协会同意并报华中大相关单位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心理健康协会”成立大会在同济医学院外宾接待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选举孙学东同志为会长,王珍增、刘美玲、蔡立刚、朱小松为副会长(朱小松兼秘书长)。

协会成立以后,基本上每1-2个月举办一次中型心理健康讲座,由于协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使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加强了,为抗疫胜利及社会安定团结,保证与维护校园和谐作出了一定贡献,因此2019年底本协会田书桐、秦惠基、孙学东三位同志被华中科技大学老教协与老年协会及关工委评为“杰出贡献”奖。孙学东同志还被湖北省高校老年协会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22年5月31日,本人作为湖北省老教授协会代表出席了“湖北省老教授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受到教育与鼓舞。邓兰英会长在作总结报告中还专门提到本协会在抗疫斗争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2022年6月10日上午,在同济医学院离退休活动中心一楼多媒体教室举办了科普讲座。主讲人是心理协会会长孙学东教授,主讲题目是“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中老年人应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疫情”。讲座得到了省高校老年协会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力支持,并派专业同志前来现场做“直播”,扩大了宣传面,效果较好。

五、尽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培养好青少年是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人虽然退休了,责任不能减,只是方式方法要改变。本人在武汉科学家报告团期间,曾做数十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普报告,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生,每场达几十或数百人。有的学生听了“吸烟危害与戒烟好处”后,成了小宣传员,对家中长辈吸烟者进行宣传教育收到很好效果。

完成了市民政局项目——青少年远离毒品等有害物质健康成长。学生们主动远离毒品、香烟、网隐等有形与无形有害物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先后在硚口区、江汉区、洪山区等十余个区的学校进行过科普讲座,听众数万人。《长江日报》2017年8月21日以“党旗下的心理咨询”进行过报道。

本人将培养青少年成长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在校园里见到小朋友将刚开的鲜花“摘下玩”,教育他们爱护花草与环境;小朋友在林阴道上比赛骑自行车时,一方面阻止,然后教育他们注意自己与他人安全,尤其是散步老年人的安全;有的青少年在平房周围“打羽毛球”将球打到平房上,用长杆子“捅球”会产生危险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有时买球给他们去操场上打球。总之,对青少年既要充满爱,又要教导他们健康成长。

六、与党同心同德共抗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底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袭击武汉市,这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迅速在荆楚大地传播与蔓延,正值元旦与春节之际,人流物流正向全国各地发展及向世界行进。无情的病毒也会随着人流与物流向全国与世界扩散。

党中央与政府在关键时刻发出动员令——“疫情就是命令 防疫就是责任”,号召全党全民众志成城战胜疾病!并且采取极其果断的措施,1月23日,宣布武汉市“封城”——严禁人员流动——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确保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湖北及武汉人民无条件严格遵守才确保了“武汉保卫战与湖北保卫战”的胜利!

本人是党培养的一名知识份子,虽然78岁了,但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无所作为,尤其是作为一名退休的医务工作者深知此类传染病的严重性,必须在抗疫斗争中尽一份微薄之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申请做一名抗疫“志愿者”。

向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申请,获得了市科协副主席郑华同志的支持,并且以市科协名义向市防疫指挥部宣传组申报才获得批准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郑华副主席并指示市科协科普部与我对口联系,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本人启用自己“家庭电话”作为“热线电话”开展抗疫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工作。

2020年2月8日,孙学东心理热线(027-83693309)正式开通,工作时间从早8点至晚8点,经媒体向外公布后,一时间武汉市及全省甚至外省的咨询者不断来电话咨询抗疫及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与困惑。有的咨询者开始时是哭声不断,慢慢就平静下来;有咨询者因封城滞留武汉而无亲无援,又不知道如何求助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获得安慰;还有的因停工停产,工人无法发工资,企业面临破产生急躁情绪,经过耐心讲解政策后而情绪稳定;还有的老年人因病无法获医疗与药物等等,本人尽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稳定情绪,尽可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热线电话有时一天达10个之多,有时一个人可能谈几十分钟,也有的人隔天打一次反馈自己的情况,本人做到来电不拒绝,尽心尽力而为之,还做好必要记录并向市科协报告情况得到指导与支持,也组织本心理中心专家学者做公益事情,收到较好效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本热线电话接听到800余个咨询电话,无一例投诉者。少数咨询者还成为了朋友,有的要求加入志愿者,有的要求疫情后看望我,有的还提出疫情后帮助她介绍工作(如家政服务等)。其实这段时期,因疫情关系,为夫人请的护工未能来家,自己还要尽力护理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妻子。我无怨无悔!

总之,为抗疫胜利做点有益的工作与实事。也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好评。2020年11月被武汉市精神文明办评为“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武汉科技报》记者专门采访并以题目“八旬老教授 二十载大美志愿者——疫情初期用6天时间组建心理咨询团,每天服务12小时接听热线”进行报道。《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栏目还以“老有所为 坚守一方书桌助战疫”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是荣誉,更是鼓励与鞭策!

七、坚持立足社区做“志愿者”为民服务

为社会与人民服务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将尽力而为之。因此,年已过八十了,但仍然坚持在“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室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近期,本校与我相识的同龄人,在校园相见时总会谈起如何“度晚年”之事,尤其生了病后,或者亲人离世后……心理负担就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在心头,知道本人研究与探讨“老年心理学”,因此,大家都讲“心里话”。

生病在所难免,衰退也历史必然,要正确对待它。本人2014年2月患脑栓塞,2016年安装“心脏起搏器”,视神经萎缩等,只要能自理,就要生活与工作。也就是社会上所说“伴病生存”,不要期望永远不生病,也不要希望所有病都能治愈,医疗的作用在人生健康中仅占8%。因此,正确对待疾病对老年人生十分重要!

我认为进入老年期不是“休止期”,更不是死亡的“等待期”,而是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opyright@华中科技大学老干部工作部  离退休工作处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老年活动中心302室

联系我们:027-87559034    处长邮箱:madh@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