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 孙学东:杨叔子院士风范永存

作者: 时间:2022-11-16 点击数: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教授于2022年11月上旬仙世,万分悲痛,他的音容笑貌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大师风范始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与他相识相交20余年,自2010年武汉科学家报告团成立,杨叔子院士是此团的特邀成员之一,也是在汉院士中自愿接受邀请的为数不多的院士。本人与他相识相交更深,受他的启迪与鼓励受益终身。

杨叔子院士对党的事业、对祖国与人民的贡献使他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与头衔。《长江日报》11月5日以题为“痛悼!华科大老校长杨叔子逝世”给杨院士的总结是“华中科技大学首位院士、老校长,他的一生成果斐然。作为机械专家,他着眼于工程实际,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使国内传统机械工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科学家,他敏锐地察觉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首倡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和机械制造紧密结合;作为教育家,他担任华科大校长期间,带领学校跻身“211”行列,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还深耕古典诗词创作,诗词结构严谨,格调高雅,将国学和科学巧妙融合。

“他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本人与杨院士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在20余年的交往中以“文会友”,以“笔传情”,相互支持与鼓励,我从杨院士的教诲中收益良多。对他的去世内心十分悲痛与缅怀。

现将本人保存的杨院士给本人鼓励与支持的文稿简要整理如下,以示对这位科学巨匠的纪念与缅怀。

其一,2011年第一季度,本人自主为我的研究生导师马庭元教授写了一本书稿——《可敬的医生 辛勤的园丁——缅怀妇产科马庭元教授》,并将书稿目录等内容向杨院士写信汇报。杨院士在百忙之中,出差回校阅读我的信件与资料后,及时给予亲笔回信。

杨院士信中鼓励本人“尊师重教,饮水思源,一直是我国的好传统;在当今,尤应提倡。您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同时他又以一位长者与领导者的身份指出:“我想,我校有很多老教师、老职工,他们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大量的乃至毕生的心血,我们学校的历史资料应留下他们的史绩,应永远记住他们。”

其二,2015年第二季度,本人与朱小松同志合作完成了一本书稿——《实用心理学论文荟萃》,并将书稿目录等内容向杨院士写信汇报。杨院士是一位享誉很高的人文学科学家,他阅读了相关内容后,及时回信支持。

18B9A

杨院士在信中对心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心理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典型交融,它确实既是科学,确实又是人文。”他同时指出“国家需要现代化,人就需要现代化;人要现代化,没有强大的心理学支撑是异常困难的。”当然,他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与热情支持“我衷心祝贺《实用心理学论文荟萃》一书的出版!我要向此书的主编孙学东与朱小松同志致以敬意!”

其三,2018年第二季度,本人带领夏述旭等4个年轻医学科普工作者共同完成了一本书稿——《医护患 战友情》,用书信的形式向杨院士汇报并将书稿目录等内容附上。他阅读了相关内容后,及时回信支持。

令我十分感动的是当时杨院士因病卧床(本人不知),当他的秘书将我的资料转给他时,他带病看完相关重点内容,因疾病折磨使他的身体与精神受到严重影响,但仍然顽强地支持我们的工作。他在病中口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要求他的秘书打好后由他签上自己的名字,再寄给我。同时要求秘书将他近期出版的新作——《往事钩沉》(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寄送一本给我。其间还发生一个小插曲:由于秘书寄给我的信件中将“为霞尚满天”打成了“微霞尚满天”。因我已知杨院士重病在身心中纠结是否将“笔误”告知于他?!杨院士是个十分认真与严谨的科学家,而且信件他又亲自签名了。因此,我决定用书信的形式反映给他,并说此书稿是我带领4位年轻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恳请他将自己在《往事钩沉》中名言“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帅与激活做事”赠予年轻人与读者。一周后,又收到杨院士的回信(见上图),体现了杨院士治学严谨与认真的大师风范!

以上是我从杨院士身上看到与学习到的优秀品质与风采。

大师已去,风范永远存,将激励人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勇前进!

Copyright@华中科技大学老干部工作部  离退休工作处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老年活动中心302室

联系我们:027-87559034    处长邮箱:madh@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