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 壮心不已赴边陲 记华中科技大学银龄教师支援西部

作者: 时间:2024-10-18 点击数:

自湖北启程,无论是远赴新疆的广袤,还是深入云南的壮丽,我校银龄教师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退休不退岗的深情厚谊,毅然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在那里重返讲台,继续发光发热,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倾注了华中大的智慧与力量。

“自找苦吃”的奉献

迢迢千里赴边疆,“自找苦吃”的奉献精神,是华科大银龄教师的鲜艳底色。

当得知石河子大学急需医学遗传学专业人才的消息,刚刚卸下教鞭的田虹老师果断放弃了享受含饴弄孙的闲暇时光,毅然前往新疆。“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田老师坚定地说到。

娄湘红老师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每一堂课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傣医药学院的同学们也都喜欢这个温柔的“贴心大姐姐”。没有人知道,患有突发性肾结石的娄老师是强忍着病痛登上每一节课的讲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带给同学们。

“毛老师,我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不想再继续学业了。”学生发来的这条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了毛羽老师的心头,让他心急如焚。没有丝毫犹豫,毛老师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自费租车,穿越那一两百公里,亲自前往学生的家中劝说。这一路的奔波与付出,让一个学生能够继续学业,“真是值得!”毛羽老师咧开嘴笑了。

“三尺讲台”的坚守

坚守教育初心,坚守教师岗位,坚守为国育才……“坚守”是谈及银龄教师离不开的词语,更是每个银龄教师的共同选择。

“杜教授太‘硬核’了!主机太过强大,两个青椒轮流‘上号’都干不赢......”杜兰英老师带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滇科院”)的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她辅导年轻教师的场景被“青椒”们发在了朋友圈。在对待学生和教学上,杜老师的热情和力量似乎无休无止。而这背后是杜老师一针针自己亲手注射的胰岛素的忍耐与坚持。

今年年初,一封来自滇西大普洱茶学院的感谢信,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华中科技大学,信中表达了对陈东红老师的感谢。六年的云南支教生活让即将古稀之年的陈老师对“教师”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感悟:“学生们每周要面对40多节课程的挑战,他们的勤奋与坚持,是老师最大的慰藉,也是我坚持前行的动力。”

“无声沉淀”的扎根

根扎得越深,与这片土地的感情就越深,“银龄教师”们就愈发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为了让滇科院的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拥有更加扎实的技能,高伟老师积极联络相关企业,成功促成了价值200万的新能源仿真软件的捐赠。他还前往主动联系相关企业,促进校企合作,为滇科院教师科研、培训和学生实习、就业拓展渠道。

在李红老师的指导下,滇西大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首次获奖,取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奖4项的好成绩。这些学生,在李红老师激励之下,也将边疆扎根,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将个人的梦想与家乡的未来紧密相连,用青春的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不懈淬炼”的担当

华科大人的挺膺担当,在援边的银龄教师身上,熠熠闪光。他们传递了知识的火种,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播撒了希望与梦想的种子,与西部学子共同书写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80.95%,这一数字不仅是滇科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班级通过率的历史新高,更是兰素萍老师所带领班级教学成果的见证。兰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在学生们的心田播种下了对英语无尽热爱的种子。许多学生因为兰老师爱上了英语,点燃了考研的热情,怀揣着出国深造的梦想,勇往直前。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山坡上高效完成油菜的收割与秸秆处理,长久以来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民的一大技术瓶颈。为了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经过深入的走访调研,唐小琦老师牵头成立了智能农机项目研发团队,该项目迅速获得省级立项支持。唐老师始终亲力亲为,带领着由滇科院年轻教师们组成的研发团队,在“科技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生产”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所有华科大银龄教师的心声,“顶天立地追求卓越”也是每一位华科大银龄教师的追求。如今,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已步入第五个年头,一批批华科大人仍满怀热情,不移白首之志,跨越山海,重登三尺讲台,献余热育新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华科大力量。(通讯员/宋沛源、武莉、荣毅)

Copyright@华中科技大学党委老干部工作部、党委离退休工作部、离退休工作处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老年活动中心302室

联系我们:027-87559034    处长邮箱:madh@hust.edu.cn